每当提到营养补充剂,他们能瞬间化身化学大师,什么镁铁钙、维生素、氨基酸……可以说是如数家珍。
这其中,由好几种保健品组成的“防猝死套餐”更是尤为火爆,正中年轻人下怀。
每天久坐、熬夜、胸口疼不要紧,只要吞一把药丸,就感觉自己还能再改几版 PPT,再熬几个“996”。
防猝死套餐究竟有那么神吗?打工人的老命能靠保健品救?
他们可以凌晨一点聚餐,两点唱歌,四点回家睡一觉,六点还能早起健身、化全妆、吹发型,捧着一杯冰美式就精神饱满地闪现在工位上。
这样的韩国人看着光鲜亮丽,但背地里没少吃补剂。他们总结出的主流防猝死套餐主要包含鱼油、镁、维生素 D3、B 族维生素这几种保健品,有些还会加入辅酶 Q10、叶黄素等。
这一从韩国传来的套餐正迎合了中国年轻人的需求。现在年轻人经常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,熬到深更半夜就感觉胸口发闷,头昏脑胀,在猝死的边缘试探。
于是,怕猝死的年轻人们不惜花时间研究成分,花大价钱亲身试验,逐渐理解韩国人、成为韩国人、超越韩国人。
我们梳理了某电商平台销量排行前列的保健品价格,发现如果要每天吃这一套防猝死套餐,口袋里还是需要有点资本的。

有些高档辅酶 Q10 的价格更是贵到一粒就等于一顿饭钱。
比如小某书推荐得比较多的一款还原型辅酶 Q10 产品,每粒含 100 毫克 Q10,单瓶标价 468 元,每瓶 30 粒,相当于一粒就要十几元。
那么钱花了,心安了,这些保健品真的能防猝死吗?
答案是对健康有点用,但不多,更防不了猝死。

而且,这些营养成分基本都能通过日常饮食获得,不用额外补充。
比如鱼油中的核心成分——Omega-3 脂肪酸,我们吃鱼肉、坚果、植物油等食物就可以获取。还有常见的蔬菜水果中就已经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和 B 族维生素 [4]。
至于能够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 D3 就更好获取,出门晒晒太阳就好,简单快捷还免费 [4]。
不仅没必要吃,这些保健品吃多了还可能伤身,加重肝肾负担 [5]。长期过量补充叶黄素,还可能导致皮肤发黄、食欲减退等症状 [5]。
猝死往往不是毫无缘由的。
根据一项对 5516 例尸解猝死病例的研究,由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心源性猝死是猝死的最主要类型,占比超过一半 [7]。
尤其是冠心病,每三例猝死病例里,就有近一名是因为冠心病猝死 [7]。

上述的那项研究指出,情绪激动是猝死的最大诱因,占到 26% [7]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老是看到电视剧里有人会听到噩耗后,就吓到心脏骤停、倒地不起。
还有四分之一的猝死,其诱因在于劳累 [7]。
比如一个平常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突然剧烈运动,就可能出现室颤等症状,导致猝死的风险增加 [8]。
除此之外,喝酒、暴饮暴食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因,使好端端的人突然死亡 [7]。
分年龄来看,年轻人猝死的常见诱因和老年人还不太一样。

像台湾明星高以翔,就因为过度劳累诱发猝死不幸过世。过世当日不仅在熬夜录节目,还要做飞檐走壁、徒手爬高楼等各种对体力消耗极大的工作。
这些年我们还会看到许多大厂程序员加班时猝死的新闻,这些猝死背后的诱因许多也是过度劳累。
据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》公布的数据,中国是全球心源性猝死人数最多的国家,大约每一分钟,就有一个人因为心源性猝死倒下 [10]。
其中,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较过去还有上升的趋势 [10]。
2008 年,中国城市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为每 10 万人中 39.72 例,到 2020 年,这个数字已上升到 60.29 [10]。

许多职场年轻人常年熬夜加班,精神紧张,日常的姿势主要是坐着,吃的主要是外卖。结果工作了半天,钱没赚到,身体和精神倒是都垮了。
而多个研究都指出,抑郁、缺乏运动等,都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,从而让人离猝死更近一步 [10]。
以运动为例,一项以 48.7 万名中国成年人为样本的研究表明,总身体活动量越小,患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比一般就越高 [12]。
身体活动量每增加 4 MET·h/d ,相当于平常骑一小时自行车,风险就能降低 12.0% [10][12]。

不运动除了会诱发心源性猝死,经常久坐的人,其下肢还可能形成静脉血栓,引发致命疾病“肺栓塞”,导致肺源性猝死 [14][15]。
此外,睡眠时间不足也是进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常面临的问题。
根据《中国睡眠研究报告》,2021 年,中国人每天平均睡眠时长只有 7.06 小时,大部分职场人士都会有睡眠不足的现象 [16]。
一项覆盖近 48 万中国成年人的研究恰恰发现,每周至少三天出现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、早醒、白天困倦等症状的人,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,对于年轻人而言尤其如此 [17]。
所以,真怕猝死的话,不如多运动,多睡觉,这些免费的东西反而才是最有效的。
而防猝死套餐的作用近似于安慰剂,能防的,只有我们对身体的焦虑罢了。
本文科学性已由女王大学病理及分子医学硕士伍丽青审核

[3] Al Saadi, T., Assaf, Y., Farwati, M., Turkmani, K., Al-Mouakeh, A., Shebli, B., Khoja, M., Essali, A., & Madmani, M. E. (2021). Coenzyme Q10 for heart failure.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, (2)(2), CD008684.
[4] 北京市卫健委. (2023). “防猝死套餐”真的有用吗?心血管专家:不能等同于药品. 北京市卫健委官方网站. Retrieved on Oct 26th, 2023 from https://wjw.beijing.gov.cn/xwzx_20031/jcdt/202309/t20230918_3261122.html.
[5] 陈伟. (2023). 叶黄素的功效与副作用.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. Retrieved on Oct 26th, 2023 from https://www.dayi.org.cn/qa/327782.html.
[6] Sefton, C., Keen, S., Tybout, C., Lin, F. C., Jiang, H., Joodi, G., Williams, J. G., & Simpson, R. J., Jr . (2023). Characteristics of sudden death by clinical criteria. Medicine, 102(16), e33029.
[7] 赵智梅, 陈晓松, 杨仪君, 杜鹏举, & 周攀豪. (2020). 我国 5516 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. 中国急救医学, 40(2), 158-163.
[8] Albert, C. M., Mittleman, M. A., Chae, C. U., Lee, I. M., Hennekens, C. H., & Manson, J. E. (2000). Triggering of sudden death from cardiac causes by vigorous exertion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43(19), 1355-1361.
[9] 伏蕊, 杨跃进, 窦克非, 杨进刚, 高晓津, 许海燕, … & 贾艳玲. (2016). 中国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和诱发因素的差异分析.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, (4), 298-302.
[10] 中国心血管病中心. (2023).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2.
[11] Chang, J., Liu, X., & Sun, Y. (2017). Mortality due to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 from 1987 to 2014: secular trends and age-period-cohort effects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, 227, 229-238.
[12] Bennett, D. A., Du, H., Clarke, R., Guo, Y., Yang, L., Bian, Z., … & China Kadoorie Biobank Study Collaborative Group. (2017).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with risk of maj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ese men and women. JAMA cardiology, 2(12), 1349-1358.
[13] Li, C., Wang, L., Zhang, X., Zhao, Z., Huang, Z., Zhou, M., … & Zhang, M. (2020). Leisure-tim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nese adults—china, 2015. China CDC Weekly, 2(35), 671.
[14] Kabrhel, C., Varraso, R., Goldhaber, S. Z., Rimm, E., & Camargo, C. A., Jr (2011).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idiopathic pulmonary embolism in women: prospective study. BMJ (Clinical research ed.), 343, d3867.
[15] Kürkciyan, I., Meron, G., Sterz, F., Janata, K., Domanovits, H., Holzer, M., … & Laggner, A. N. (2000). Pulmonary embolism as cause of cardiac arrest: presentation and outcome.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, 160(10), 1529-1535.
[16]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, &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. (2022).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(2022).
[17] Zheng, B., Yu, C., Lv, J., Guo, Y., Bian, Z., Zhou, M., … & China Kadoorie Biobank Collaborative Group. (2019). Insomnia symptom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mong 0.5 million adults: a 10-year cohort. Neurology, 93(23), e2110-e2120.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商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@163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 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315965.com/n/81792.html